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的腿部有明显凸起、扭曲的血管,像蚯蚓一样蜿蜒在皮肤表面,这就是静脉曲张。它不仅影响美观,更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。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,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,尤其在中老年人和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中更为常见。了解静脉曲张的成因、危害和防治方法,对保护血管健康至关重要。
什么是静脉曲张?
静脉曲张是指由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、静脉壁薄弱或静脉内压力长期升高,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受阻,血液淤积在静脉内,使静脉异常扩张、迂曲的一种疾病。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下肢(腿部),尤其是小腿和大腿内侧,有时也会出现在精索、食管、肛门等部位(分别称为精索静脉曲张、食管静脉曲张、痔疮)。
下肢静脉曲张最为高发,早期可能只是腿部血管轻微凸起,随着病情进展,会逐渐出现明显的曲张团块,甚至伴随肿胀、疼痛、皮肤变色等症状。
为什么会得静脉曲张?
静脉曲张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,核心原因是静脉瓣膜功能受损和静脉压力升高:
-
静脉瓣膜功能不全:静脉内的瓣膜就像“单向阀门”,能防止血液逆流。如果瓣膜因先天发育不良、老化或损伤而关闭不严,血液就会倒流并淤积在静脉内,长此以往导致颈静脉扩张、迂曲。
-
静脉壁薄弱:有些人天生静脉壁弹性较差,无法承受正常的静脉压力,容易发生扩张。
-
静脉压力长期升高:长期站立或久坐(如教师、售货员、程序员等)、肥胖、妊娠、便秘等情况,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,静脉压力升高,加速静脉瓣膜和管壁的损伤。
-
其他因素:年龄增长(静脉壁和瓣膜逐渐老化)、下肢外伤、深静脉血栓病史等,也会增加静脉曲张的发病风险。
简单来说,就是静脉的“阀门”坏了,加上“压力”过大,导致血液“堵车”,最终让血管变得又粗又弯。